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文化中国行】一脉包河荡漾千古“廉韵”
发布时间:2025-08-25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她目睹了北宋的炊烟袅袅,映照过清官的铁面丹心,以“河藕无丝”传颂无私精神,用一湾碧水滋养城市文脉。

  以故里为根,辐射全国,海外共鸣,包公文化正成为跨越时空、连接中外的精神纽带。

  8月的风掠过包公园的水面,晨练的市民在河岸舒展着身体,888集团官网入口身后是流淌千年的河。

  包河,藏于合肥城东南旧城墙外,是老城区护城河的一段,属巢湖水系南淝河支流。

  作为环城水系的关键一环,包河全长2.6公里,自西向东分银河、包河、万达三段,最终汇入南淝河。

  这湾水的名字,与北宋清官包拯紧紧相连。相传,包公归葬合肥后,百姓为纪念他,将其定名“包河”,同时也流传下“不要庐州府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的那段佳话。

  “当年宋仁宗念包公操劳一生、清廉自守,要将半个庐州赐予包公为家产。”包河区包公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少玲介绍。

  据包氏家谱记载,包公坚辞不受,只求这段当时还有些淤塞的护城河,让后代治河并靠着这条河生存,以此作为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家产”。

  整合后的包公园,包含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以开放式布局迎接往来者,成为国家4A级景区,也是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包公园里,以“历史包公-文化包公-文物包公”为主线,在青砖黛瓦、史料文物、清风阁间,慢慢展述包公的一生。

  绿柳垂岸,蒲荷接天,晨练的人挥剑时带起的风,都裹着淡淡荷香;傍晚的霓虹漫过桥面,蝉鸣里都混着老合肥的故事,散步的人指着浮庄笑谈,脚步也跟着水波慢下来。

  “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诗中的意境,油然而生。

  一条河的清澈,是对历史的承诺,更是给未来的答案。包河的“廉韵”底色,在新时代的合肥愈发绵长。

  今年,包公园新添了一座包公奏议馆,也是全国唯一系统展示包公奏议的场馆。开馆没多久,它就摘下了安徽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优秀案例”的奖牌。

  “这里原为蜡像馆,改成包公奏议馆后,成了包公园最火的打卡地,孩子们尤其为之着迷。”何强擦了擦额角的汗说。这位在包公园做了8年的“老”讲解员,最近因新馆开放忙得脚不沾地。

  指尖划过电子屏,墨色字迹顺着指尖流淌……千年前,包拯奏议里的箴言,如今可以被游客一笔一画抄录。通过沉浸式空间,游客还可以“站”在北宋朝堂,看包拯执笏上奏,声如洪钟……

  馆内,泛黄的奏议史料与裸眼3D、AR、VR、CAVE剧场等科技手段碰撞:北宋朝堂的烛火在墙面跳动,包拯体恤民情的奏疏化作流民返乡的图景,澄清吏治的主张随动画演绎成官场清风……

  千年之前,他“体恤民情、澄清吏治、任用贤良、公正执法、整备边防”;千年之后,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在这数字光影里依然可感可知。

  “立足包公故里的资源禀赋,我们一直在做传统文化与廉洁文化的结合文章,全力打造‘包公故里・清廉合肥’特色品牌。”合肥市纪委监委宣传部三级主任科员凌冰道出包公文化的传承脉络。

  “唱廉戏”,唱的是共鸣。连续九年举办“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展演活动,一个个以包公故事为骨、以清廉为魂的作品,让这一品牌成了“声动江淮、享誉全国”的廉洁文化名片。

  “建廉园”,建的是阵地。如今,包公园景区和包公故里文化园两处主阵地里,已不再是静态的展览:精品课上,讲师以奏议原文解读包公初心;情景剧中,演员重现“不持一砚归”的典故……廉洁教育跳出了书本,变得可观可感,入脑入心。

  “传廉韵”,传的是浸润。让廉洁文化吹进各个角落,构建起全域覆盖的网,让“廉”如空气般,融入街头巷陌,沁入衣食住行。

  以“包公故里、清廉合肥”为核心定位,合肥不断深挖本土廉洁文化资源,加强新时代清廉文化建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政务服务到基层治理,从营商环境到社会风尚,以清廉文化为纽带,合肥已将廉洁理念转化为城市治理的效能,努力实现‘以廉促政、以廉兴业、以廉润民’的良性循环。”凌冰表示。

  包河的故事,从不只限于“清风”二字。一场古今交响,正沿着河岸,向更广的区域徐徐铺展。

  两岸的“皖美旅游”标识牌次第亮起,像一串引路的星,邀着游人去探——新添的近200米红墙正映着落日余晖,音乐步道的石阶会随脚步“哼”起调子……老景点与新景致在暮色里轻轻相拥。

  “这些都是今年刚打磨的新体验。”负责包公园运营的合肥滨湖时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玮介绍。

  更让人惊叹的,是藏在景致里的“文化抽屉”,“阁礼”文创集合店便是第一个打开的“抽屉”。

  推门而入,安徽的山水人文全藏在物件里:包公主题的折扇上,墨竹与“廉”字相衬;黄山毛峰的茶罐上,印着徽派马头墙的剪影。

  这里不只是展销厅,更是个会“生长”的文化空间——驿站休憩区飘着淡淡的茶香,二楼的展厅里,非遗手作体验让游客的指尖触碰到徽州木雕的纹路;文化讲座的余音没散,艺术培训的课堂已传来宣纸摩擦的沙沙声。

  “全省的文创精品在此聚首,从精致手作到文化衍生品,一站式就能把我们安徽的灵秀打包带走。”郭玮介绍。

  今年4月亮相的“曲园・庐州船宴”,是合肥市区首个水上船宴,正以宋韵画舫为笔,续写安徽饮食的新篇。

  登船时,雕梁画栋的纹样还蘸着暮色,行至河心,两岸园林水景与城市天际线便在窗棂里成了画。

  船宴的滋味里藏着巧思:本土食材为底,徽菜老技艺与新创意碰撞,一口臭鳜鱼能尝出徽菜的鲜,一勺肥西老母鸡汤里裹着庐州的烟火……

  画舫像从古诗里滑出来,适合情侣或小家庭听水声絮语。一桨荡开碧波,欣赏两岸风景的同时,感受清风拂面,便真有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穿越千年的包公文化,在包公园里有着越来越具象的模样,但却不止于包公园这一方水土。

  “包公文化不仅在合肥包河区、肥东包公镇,更应该传播于全国甚至海外。”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怀宇认为,历经千年洗礼,包公文化在中华文化圈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在新加坡,“包公庙”是当地华人庙宇之一,庙内供奉包公神像,香火绵延近200年;

  在马来西亚槟城,“包公祠”与当地福建会馆联动,每年举办“包公文化周”,将包公精神与东南亚华人的“同乡互助、诚信经营”理念结合;

  周怀宇认为,从包拯的出生地肥东包公镇,到他任职过的开封、肇庆等地的文化遗存,再到海外华人社区的代代传承,包公文化早已形成“故里为根、全国辐射、海外共鸣”的立体脉络,成为跨越时空、连接中外的精神纽带。

  一条河,流淌千年;一种精神,流传千古。映着包公的明月清风,也映着新时代的鲜活诗篇,让每一段来访的时光,都变成与历史、与生活的温柔相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