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中,无数乡村正突破发展瓶颈,书写逆袭传奇。江西栗木坑村便是生动注脚——曾困于山路崎岖、产业凋敝的窘境,如今靠景村融合破局,让古村焕发新生,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双跃升。这份从穷山沟到示范村的蜕变密码,亮节智库带您一同拆解,探寻可复制的振兴路径。
栗木坑村坐落于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北部,距镇中心7.5公里,辖6个自然村,2380名农业人口在此繁衍生息。曾经的村庄,经济底子薄得一捏就破,村民守着水稻田、油茶林过日子,收入常年在低位徘徊。转机藏在山水间——下辖的篁岭自然村,以梯云村落、晒秋人家闻名,黛瓦白墙的徽派古建与晒架上五彩斑斓的作物相映成趣,成了藏在深闺的宝藏。如今的栗木坑早已改头换面:2019年跻身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稳稳站上20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笑脸多了。是什么魔力让它完成逆袭?亮节智库带您解锁这份振兴答卷的密码。
过去的栗木坑村,尤其是篁岭自然村,日子过得格外艰难。村子扎在陡坡上,山路弯弯绕绕,雨天一脚泥一脚水,出门都得瞅着天色。缺水更是老大难,地里的庄稼长不好,村民喝水也犯愁。从上世纪90 年代起,大伙儿纷纷往外走,篁岭渐渐成了 “空心村”,还时不时要提防地质灾害。不过,老天也留了后手 —— 独特的 “晒秋” 民俗、原汁原味的徽派老宅,让政府瞅见了搞旅游的盼头。2009 年,婺源县委拍板引社会资本,栗木坑村的旅游开发之路,就这么悄悄起步了。
2009 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公司投入 800 万元推进篁岭整体搬迁,在山下建起新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随后追加 1 亿元打造民俗文化村,既修旧如旧保护原有徽派古建筑,又从婺源各地引入 20 多栋精美古建异地保护。通过产权收购完成村民搬迁,治理地质灾害后系统规划村落。村里开了上百次村民会凝聚共识,景区租赁土地林地,与农户合建合作社开发农业观光项目。2014 年篁岭景区开业,迅速聚拢人气,为周边带来旺盛 “流量”。
随着游客量激增,江湾镇争取专项资金升级基础设施,扩宽道路、迁移线杆、美化村容。栗木坑村组织村民参加旅游技能培训,鼓励进景区务工或自主创业,镇干部定期上门指导。景区落实“每户至少 1 人就业” 政策,培育 “晒秋达人” 等特色 IP。如今村里 350 多家农家乐民宿、40 余家汉服妆造店星罗棋布,2024 年篁岭客流量突破 300 万人次。乡村振兴综合楼的建成,更让接待能力迈上新台阶,实现人气向收益的高效转化。
篁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晒秋” 民俗,景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打造了专门的 “晒秋” 民俗体验区。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村民在屋顶窗台或搭建的晒架上晾晒农作物,辣椒的红、菊花的黄、芸豆的白等颜色交织,形成独特的农业景观。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还能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晒秋” 的乐趣,感受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篁岭古村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景区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了精心的保护与修缮,修旧如旧。游客漫步在古村的巷道中,可以欣赏到徽派建筑独特的马头墙、木雕、石雕、砖雕等精美工艺,领略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景区还从婺源各地引入多栋徽派古建,进一步丰富了古建筑游览区的内容。
在篁岭脚下及周边区域,形成了旅游服务商业区。这里有商业街,街道两侧分布着民宿、饭馆、汉服店等各类店铺。游客可以在民宿中阅读品茗,感受乡村的宁静;在饭馆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大快朵颐;还能在汉服店试装换衣,体验穿越时空的感觉。此外,还有土特产集市,50 多个摊位依次排开,水果、茶叶、木雕等商品琳琅满目,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栗木坑村篁岭自然村采取“公司 + 农户 + 生态” 的形式。旅游开发公司有偿使用村庄的 100 多棵古树、水口林等生态资源,并将农民的梯田、果园等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流转,打造农业观光体验项目。农民以山林、果园、古屋等资源入股旅游发展,依托祠堂、古树、巷道等公共资源和流转给景区的田地,每年可以从公司旅游收益中获得资源费、流转费等生态分红,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让村民吃上了 “生态饭”。
通过完善产权政策,实施产权置换等举措,在山下建设篁岭新村,引导篁岭村民搬迁至新村。对篁岭古村进行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后,进行市场化开发。公司对古村进行规划打造,发展民宿酒店、乡村酒吧、农业观光等服务业态,吸引游客,将古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栗木坑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大力实施“景村” 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灵活设置 “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传承” 等功能型党小组,组建 “传统村落保护指导员” 队伍。在党建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争当村落保护、旅游发展 “公益大使”,促进了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推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乡村需精准定位自身独特禀赋,无论是奇山秀水等自然馈赠,还是非遗技艺、民俗传说等人文瑰宝,都可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场景化呈现、体验式开发,让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
推广“公司 + 农户 + 生态” 合作模式,政府搭台做保障,企业注资强运营,农户以土地、老宅等资源入股分红。同时联动周边业态形成发展矩阵,让各方在产业链上各得其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丰收。
既要用返乡创业补贴、配套服务等政策“引凤还巢”,也要针对本土村民开展餐饮服务、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让 “土专家”“新农人” 各展所长,为乡村发展注入持续活力,破解人才短缺瓶颈。
栗木坑村以“景村融合”为钥,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完成了从困境到繁荣的蜕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此生动印证——找准路径、挖潜资源、凝聚合力、育强人才,便是乡村振兴的通用密码。相信每个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在振兴之路上绽放独有的光彩。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